加入收藏 | English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时间:2023-09-21 点击数:

2023-09-21  来源:《前线》2023年7月刊  作者:王树荫 周斯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取得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续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辉煌篇章。

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史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风云激荡中把握斗争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形成和发展于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是贯穿党一百多年奋斗史的一根红线。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斗争目标。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党总是知重负重、苦干实干、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毅然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同国内外敌人作殊死斗争,流血牺牲之惨烈世所罕见。从投身大革命洪流到掀起土地革命风暴,从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到解放战争中打败八百多万国民党军队,党领导人民历经二十八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面临多种严峻复杂的考验,领导人民迎难而上、坚决斗争,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1950年,党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和“不惜国内打烂了重新建设”的英雄气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从恢复国民经济、稳定新中国局面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白手起家建设社会主义到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以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总结好、运用好党积累的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镜鉴,也有益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世界社会主义在五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既有升平之世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始终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紧密相连。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投身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逐渐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光辉胜利,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斗争新格局。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威望空前提高,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相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斗争精神而陷入危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加剧,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一些共产党组织放弃斗争,或改旗易帜,或分裂解散,或改变政党性质。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同各种困难和危机作斗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世界东方高高飘扬。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亡党亡国。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发扬,既要向外看,汲取国外社会主义兴衰变革的经验教训,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要向内看,稳稳立足于本国国情,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中把握斗争精神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意蕴

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同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活魅力贯穿到党的全部奋斗中,是党始终拥有强大斗争精神的不竭动力。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使党内思想完全统一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党依靠顽强的斗争精神,经历了长时期的克服错误思想的斗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斗争,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硕果。延安时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不能“照抄外国经验”,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都只能由这个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己来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各种错误思想作坚决斗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批判和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斗争,党的斗争精神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面对快速发展的世界与中国,没有敢于斗争的精神,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党和人民的事业也就无法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着眼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斗争精神提供精神滋养,是党始终拥有强大斗争精神的沃土所在。斗争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时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是同自然界作顽强斗争的体现;武王伐纣、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等变革是同社会问题作顽强斗争的表现;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是同外来侵略者作拼命斗争、发扬斗争精神的民族英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理念蕴藏着丰富的斗争思想和斗争智慧。孔子不反对合乎“礼”的战争,孟子讲究义战,要旨为“保民”“恤民”;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能为了私利而争斗;荀子提出作战之根本在于使人齐心协力,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非争夺也”等。这些与我们党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而是为了团结而斗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斗争的奋斗目标相融通。墨家宣扬“交相恶则乱”,提出以“兼爱”“非攻”反对恃强欺弱的战争,但若必攻,则必“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这些与我们党所秉持的“不惹事也不怕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原则相契合。老子主张以“不争之德”达到善于取胜的效果,《孙子兵法·用间篇》提出决定斗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必取于人”,《吕氏春秋·仲秋纪》提出“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兵经百篇》提出“不争之争,乃为善争”“于无争止争,以不战阻战”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本质要求相贯通。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的斗争精神更具文化底蕴,更富创造性和时代性。

从伟大自我革命同伟大社会革命的相互促进中把握斗争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篇章,展现了斗争精神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跨越,彰显了斗争精神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斗争精神在新时期绽放出无穷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都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一要敢于斗争,坚持原则。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要坚定不移;对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行为,要敢于针锋相对;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要敢于碰硬;对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敢于动硬;坚决不拿党性原则做交易、不损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善于斗争,注重策略。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主动而为,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主次分明、内外有别、松紧有度;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为,既不陷入冲突的漩涡,也不成为矛盾焦点;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三要巧于斗争,讲究谋略。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发扬斗争精神,“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有效争取舆论、赢得人心,防止授人以柄”。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注重斗争实效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防御和敢于斗争出击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刀刃向内并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窑洞之问”到“自我革命”,时隔近八十年,党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从严管党治党、始终保持斗争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警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五种革命精神”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三个务必”的伟大号召。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要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一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化解前进路上的各种危险和挑战,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二要坚守真理,修正错误。性质宗旨越纯粹、自我革命越彻底,斗争就越坚决。要养成强烈的自我革命决心和勇气,练就自我净化的过硬本领,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三要保持忧患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思想上真正扎根,行动上才能自觉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发展前沿,没有斗争精神是不行的。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精神铸就了百年伟业,也必将以更加顽强的斗争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燕山大学人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