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页

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成功举办第64期“文学大讲堂”

  时间:2021-10-20 点击数:

10月13日晚,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鲁迅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教授做题为《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的学术讲座。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甄红军,中文系徐敏、高迎泽、陈静、詹丽等教师以及中文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由副院长丛鑫主持。

讲座主要围绕鲁迅不是“新青年”、鲁迅的作品不是用文字去读的,而是用生命去体悟的、鲁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三方面展开。首先,刘勇教授抛出了“鲁迅不是‘新青年’”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论断,原因有三,一是鲁迅初登文坛已是38岁高龄,二是初登文坛即是高峰,三是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紧接着,刘勇教授结合历史语境和现实生活解读了《藤野先生》《伤逝》《离婚》等名篇,引导大家用生命来体悟鲁迅。随后,刘勇教授从鲁迅对生与死、“向死而生”和对国民性的思考两个角度,讨论为什么鲁迅是绕不过去的。他认为鲁迅与萧红在生与死上具有精神的相通,鲁迅与余华在死亡意识上具有精神的延续,鲁迅写死亡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在国民性问题上,刘勇教授以《阿Q正传》为例,具体分析了阿Q性格的魅力和鲁迅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刘勇教授用鲁迅的两句名言,点明了鲁迅最重要的两点特质和鲁迅对我们民族的意义,一是“从来如此,便对么?”凝聚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思考,二是“拿来”,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刘勇教授还结合自己的见闻,对世界其它国家对自己民族文化伟人的纪念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我们应该拥有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纪念鲁迅,让“静悄悄”代替“闹哄哄”,让鲁迅成为“无处不在的鲁迅”。最后,刘勇教授就学生的现场提问展开了深入解答。刘勇老师风趣又深刻的讲座引发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听众的钦佩和喜爱,现场掌声雷动。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与刘勇教授展开交流并合影留念。

刘勇,文学博士,“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成功申报2018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文化考察。

b13060217e870db0431de3b3bb18de5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燕山大学人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