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中文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福贵教授作了题为《近年鲁迅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社会各界学者、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教师以及中文系学生百余人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文法学院詹丽老师主持。

张福贵教授以鲁迅研究与当今思想文化的共鸣关系为引,关注鲁迅研究的当下评价,从思想史和革命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鲁迅。本次讲座就鲁迅研究的四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享:首先是鲁迅思想性格的弱点,在这个问题中张福贵教授提出了“把别人思考的终点当作自己思考的起点”的“第二步思维”理论;其次是对于鲁迅道德人格评价的问题,张福贵教授认为“我们研究的是鲁迅,不是周树人”;再次是鲁迅思想政治左转的问题,张福贵教授表明“这是时代的选择,是主动的选择”;最后是关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问题,张福贵教授阐明“国民性改造是不争的事实”。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与张福贵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
张福贵教授凭借一场精彩的讲述,向在场师生证实了“鲁迅就像一棵大树,愈走近就愈觉得他高大”的道理,同时带领现场师生实现了从“学鲁迅”到“鲁迅学”、从重复到反思的转变。张福贵教授风趣又深刻的讲座获得了强烈的反响。

张福贵,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变革》等著作15部,译著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近百次,引用评价1000余次。论著被译成英日韩俄文在国外出版和发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次。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