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诱惑侦查在索贿犯罪中的适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以模糊视角审视性侵犯案件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7期; 3.“从许霆案和刘涌案看人格与人身危险性”,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4.“未成年人临时犯罪人格研究”,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9年第3期; 5.“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研究——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模糊综合评价为视角”,载《时代法学》2009年第4期; 6.“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中引入品格证据的原因”,载《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7.“卧底侦查取得供述的效力刍议”,载《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4月下; 8.“取保候审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载《证据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9.“恢复性司法在监狱行刑中的运用”,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1.“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探析——以证伪思维为视角”,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 12.“合适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研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视角”,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13.“刑事诉讼撤销案件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 14.“论我国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载《理论前沿》2008年第16期; 15.“取保候审中的人格调查刍议”,载《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6.“法学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载《教学研究》2007年6期; 17.“品格证据在未成年被告人量刑中的运用研究”,载《证据学论坛》2007年第13卷; 18.“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缓诉制度中的运用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1期; 19.“论刑事诉讼中的婚姻关系特权”,载《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0.“对法律规则的反思”,载《法学家茶座》2007年第13辑; 21.“口供证据的法律真实性原则”,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4期; 22.“人格矫正在犯罪预防中的运用”,载《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3.“论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0期; 24.“刑事诉讼中运用品格证据判断人证真实性研究”,载《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5.“论秘密监听制度的比较与权衡”,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5期; 26.“证人证言真实性研究”,载《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7卷; 27.“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8.“未成年人言词证据举证研究”,载《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9.“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3期; 30.“口供证据价值功能的五项原则”,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1.“刑事司法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被2005年2月22日的《人民法院报》及2005年4月7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以及《刑辩之苑》2005年第6期转载; 32.“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载《证据学论坛》2005年第九卷; 33.“惩治性骚扰:立法容易举证难”,载《检察日报》2005年7月19日; 34.“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相关性研究”,载《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5.“证人酬金问题析论”,载《求索》2005年第9期; 36.“肯定者应证明,否定者不应证明”,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8月9日; 37.“完善我国电子监听的法律规范”,载《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9卷; 38.“和而不同: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关系引论”,载《全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优秀论文集》2005年版; 39.“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5期; 40.“简析判断证人证言真实性的方法”,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1期; 41.“利用未成年人言词证据之基本原则探析”,载《现代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42.“论影响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真实性的因素”,载《燕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卷; 43.“举证、质证、认证规则在一起合同案件中的运用”,载《中国诉讼法判解》2004年第2期; 44.“刑事诉讼中保障证人如实作证的程序构想”,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5.“收集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46.“证人制度的实证分析”,载《证据学论坛》2004年第七卷; 47.“完善收集未成年人言词证据方法的问题”,载《刑事侦查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卷; 48.“盗车案件的侦查实务研究”,载《侦查论丛》2003年第一卷; 49.“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研究”,载《云南法学》2003年第1期; 50.“英美辩诉交易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载《岳麓法学评论》2003第5期; 51.“交叉询问规则研究”,载《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2.“论判断电子证据真实性的高度盖然性标准”,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报》2003年第3期; 53.“如何看待‘职业目击证人’证言”,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19日; 54.“从四方面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载《检察日报》2003年4月16日; 55.“交叉询问要学会运用诱导性问题”,载《检察日报》2003年5月8日; 56.“证人证言的认证标准”,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报》2001年第2期; 57.“证据交换立法尚需细化”,载《中国经济时报》法律与经济版2001年5月8日; 58.“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构想”,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5期; 59.“诱惑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 60.“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合适成年人制度”,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4期; 61.“论被害方谅解与死刑的限制适用”,载《燕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62.“河北省社区矫正的问题与对策”,被厅局级批示的调查报告,2011年12月; 63.“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法理转向”,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64.“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社会调查制度”,载《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65.“循证刑事证明研究”,载《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66.“社区矫正协同检察监督研究”,载《法学杂志》2014年第2期; 67.“运用大数据理论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载《法学杂志》201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