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书生有志安民生 披星戴月踏征程

  时间:2017-01-06 点击数:

寒意尚未消散,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正月里的欢庆与喜悦当中。然而对于一个位于山之上的贫瘠的小山村,这无论如何都不会显得有太多的喜庆。这就是2016年马连道村的二月,对于刘叶涛老师来说,这是属于他和他的同事的新一年的开始。

刘叶涛老师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的现任党委书记。2016年2月27日,在参加了全省精准扶贫驻村干部动员暨培训会之后,刘老师和李浩然、张润森两位老师于当日马不停蹄地前往承德围场银窝沟乡马连道村,自此开始了一年的驻村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以教育为先

马连道村村民分布较为散落,全村共有6个自然组,每个自然组都处在小山坳里,其中还有两个组分布在距离马连道村西北方向1.5公里的神仙洞沟里,交通非常不便。刘老师一行三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和到乡镇相关部门采纳建议等方式,对马连道村进行摸底调查。

没有实际去感受,亲眼见证过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境遇,是不会真正了解他们生活的不容易。

马连道村的贫困村民有的家里只剩一个或两个孤寡老人,且基本没有了自我劳动能力。有的家庭里至今没有很好的冬季供暖设施,房子也很破旧,甚至下雨天还止不住地往家里渗水,有的家庭负担较重,孩子和老人一同抚养,而收入却只有绵薄的一点儿。在看到这些真正贫困村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后,刘书记心里常常倍感沉重与压抑。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是看到这些令人心情倍感压抑的贫困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刘书记就越发感觉到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政策的及时性和必要性,越发感觉到自己肩上背负的使命与责任的重大。

(调查村情民意)

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刘老师还发现该村贫困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观念的落后,政策落实慢,而改变这一状况的只能靠教育。所以刘老师带领工作组对村民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全民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又联合燕山大学在马前水小学组织义务支教。

刘老师坚持驻村扶贫工作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结合。而按照国家要求在对全村的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之后,刘书记针对该村的贫困的实际状况对症下药。“这个村做得了的,你没看出来,就等于是挥霍机会,失去发展机遇,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该村的项目点,再把各种资源投上去。”

马连道村是一个座落在山之上的小村落,土地大多为坡地,而且可利用的水源较少。看准了这一点,刘书记仔细分析了过去该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土地附加值不高,村民思想相对保守,收入主要来自马铃薯种植,当前土地面积只减不增,种植模式单一且大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无法满足村民增收的愿望的情况,确定了全力开发和扶植“造血”项目的扶贫思路,即积极向上级争取在马连道修建中大型马铃薯储窖,扶植“造血项目”,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切实提高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强化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

深知“致富必先修路”的道理,刘书记又与工作组的其他两位老师商量将上级部署的50万元修路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并向围场县交通局成功申请了1.7公里的巷道硬化项目,2017年可以实现本村道路全部硬化。

刘书记领衔的工作组始终心系民生,争取了自来水项目,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争取来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等。一年来,所争取来的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培训项目、民生项目、总价值达到50万元以上。

(为基地中学捐赠图书)

“马连道村有他的致富带头人,这是马连道村区别于其他村的最大的特点。”刘书记说。由于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村民之间巨大的落差,有的贫困村民自然产生一种不公平以及仇富的心理,在某些事情上,这些贫困村民思想顽固,给工作组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好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马连道工作组经过近一年的摸底调研,力排众议,大力扶持了“宝哥乡村生态农场”,目前生态养猪和豆制品加工作坊已经成功上马。工作组为其跑政策、规划蓝图,未来五年将建成集生态养殖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农场,将有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支持脱贫致富带头人)

“有些谣言说,我们工作组来的时候,给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块钱。我们当时感觉很郁闷,当然我们认为这也很正常。他为什么说是5万而不是50万呢,这正是他们贫困现象的表现。这就是问题啊,得解决。”

现在,马连道村的村民们基本上每个人都享受到了干净的自来水,享受着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享受着工作组扶持的产业带给他们的实惠,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在稳步提高。

扶贫和学生同等重要

刘叶涛老师虽然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的党委书记。但是,他更多地将自己定义为一名人民教师,平时总是和学生走的很近。

“你说刘叶涛老师啊,刘老师特别热心,学生的忙他有时间一定会帮。”李雪给我们说到。13级广播电视学的李雪是刘老师带过的一名学生。在去年的广电作品展上,刘老师和她一起同台演唱了《花房姑娘》。在看到晚会大屏幕上,李雪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前面,而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后面的时候,刘老师坚持要和李雪换一下,要李雪把他写在后面,“我是来配合的,主角是你。”刘老师这样说。

今年夏天,文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何文迪正在为他的暑期社会实践忙的焦头烂额,每天晚上完善了论文传给刘老师看的时候,刘老师都会及时对他的论文作出回应,并认真地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而每每此时,大多已经是接近午夜时分。

其实刘老师在处理平时学院的事务之余还兼任学院逻辑学的授课教师,而何文迪所在的班级就是他所教授的班级之一。

“我们都知道刘老师今年作为精准扶贫项目中的一员到村里驻村扶贫去了,但是刘老师还是坚持在他事情相对较少的时候大老远赶到学校专门来给我们上课。”何文迪说,“大概在他心里,扶贫重要,但学生一刻也不能耽搁吧。”

为人谦逊,平等地对待学生,正是因为这样,刘老师广受大家的爱戴。

为孩子讲一个好故事

“刘老师是一个比较顾家的男人,家庭观念比较重。对于他来说,工作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必要的加班外,刘老师还是利用各种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科研时间就放在了孩子睡后和他每天早起的时间里。”刘老师的爱人张老师说。

对于长期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的人来说,离开家庭,离开亲人可能已经是家常便饭般的事情,刘书记和他的团队老师们也不例外。入村以来,除了一些特殊的事情需要回去以外,刘老师和他的团队老师们无一例外地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家有口,你离开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抛家舍业,这四个字,落在别人身上行,落在自己身上,没有几个人愿意。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往前看。”三位老师都是人生肉长的,长期以来默默地工作在基层,他们不是不知冷暖,他们也像我们普通寻常人一样,向往着空调加电视的生活,向往着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向往着家的温馨。但是在不知不觉中,这些都可能变成了最奢侈的事情。

“我家孩子才三岁多,但是他已经习惯了我的经常不在家,几乎每次他都会问我:‘爸爸,你去马连道干什么啊’,这时候我会回答他:‘爸爸去做一件大的好事’”,刘书记谈到自己的家庭,“事情他分不清,但是好坏他总是知道的。”

对于一个只有三岁年纪的孩子来说,在这个时候无疑是最需要父亲的时候。刘书记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正如他所讲,他有一件“大的好事”要做。

“这里面应该有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要讲给很多人听,比如说讲给自己的孩子。”

这其中的故事不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定要说它美丽的话,这里面所藏匿的故事,也应该是一个关于土豆花开的故事吧。

那天,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的一名队员拉着村里的一个孩子问他:“你以后有出息了还会不会再回到这里,建设自己的家乡。”那孩子几乎没有片刻的思考便大声地回答到:“会!”然后孩子腼腆地迅速钻到他母亲的背后。看到此景,全场村民顿时乐开了花。此刻,无需多言,尽情地融入到这片笑声中,便是我们最大的享受。

(14广电 霍鹏)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燕山大学人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