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首届“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北戴河国际论坛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来自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海南大学等60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政策理念、优化政策工具、强化政策执行与评估,构建更加智慧、高效、包容的公共政策体系。
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致辞
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在开幕式上致辞。首先,对与会专家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燕山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成就。他指出,学校始终致力于公共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尤其在公共政策评估和智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此次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为公共政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提供深远影响,为学术界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智慧贡献。最后,他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并感谢各界对燕山大学的支持与关注。
《行政论坛》执行主编温美荣致辞
《行政论坛》执行主编温美荣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本次论坛共同探讨“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这一重要议题,描绘了促进学术交流、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美好愿景,打造了一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沟通对话平台。相信“公共政策北戴河论坛”能够为公共政策学科的知识生产和实践进展贡献强大力量。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丛鑫主持开幕式。他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公共政策创新展开交流,致力于打造思想碰撞和理论创新的高端平台,推动学科深度发展。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志峰主持主旨报告上半场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娄文龙主持主旨报告下半场
主旨报告环节由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志峰和行政管理学系主任娄文龙主持。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苏徐红作主旨发言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苏徐红以《美国州政府财政稳定基金政策:假设与设计》为题,从财政政策稳定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美国州政府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应对之道。她通过数据建模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财政稳定基金在政府抗风险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剖析了政策假设背后的逻辑,为公共财政管理提供了国际化视角和实践启发。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华世平作主旨发言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华世平的报告《西方中国研究中的范式转换》,反思了西方对中国研究的既有框架。他指出传统范式存在理论偏差,难以全面解读中国的政策实践与社会发展。他呼吁结合中国经验与多学科方法,构建更具全球适用性的理论体系,以打破文化与政治隔阂,推动全球治理中的知识共享。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曾卡作主旨发言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曾卡的《不断变化中的中美经济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报告,聚焦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与演进。她深入剖析了双方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博弈,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她强调,政策创新和对话机制的构建是解决矛盾、实现双赢的关键路径,为未来双边关系提供了政策参考。
武汉大学教授容志作主旨发言
武汉大学教授容志以“公共政策中的专家和专家参与”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认为,作为知识代表的专家群体与公共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政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行为受到科学与政治的结构性关系制约,以及专家与决策者的个体属性差异的影响。并以巴黎气候协定为典型案例指出专家在公众政策参与过程中充当桥梁的角色。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振福作主旨发言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振福分享了题为“北极治理的新探索:‘太平洋世纪’还是‘北冰洋-太平洋世纪’?”的主旨报告。分析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北-太战略”和“北-太时代”下的北极治理,指出与“北-太地区”国家间既有的战略互动和多边合作机制是实施“北-太战略”的重要基础。提出了以中俄合作为关键切入点、平衡北极开发利用与北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两个观点。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丁作主旨发言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丁围绕“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收益及对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的启示”这一前沿理论议题,深刻分析了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收益和AQI预警的健康保护效果推断,模拟出一条最优曲线用以设计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提出从国家层面平衡中国整体在较严格空气标准下的收益与成本这一深刻政策建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亚作主旨发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亚以“政策变迁中的想象”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谈到,政策想象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用于解释政策变迁,还具有行动导向的意涵。要通过上位的或精英阶层的政策想象来引领和塑造大众的政策想象,并鼓励地方尝试,打开新的政策想象。此外,还要通过政策考古检视政策想象的局限性。
海南大学教授徐艳晴作主旨发言
海南大学教授徐艳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同研究”这一深刻话题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综合协同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耦合协调程度。指出环保规划与国家级环保规划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高耦合、高协同”“高耦合、低协同”和“低耦合、低协同”三方面特征。同时提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同的组织机构、推动环境信息共享与协同等政策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祝仲坤作主旨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祝仲坤分享了题为“数字治理如何影响农民工劳动供给——基于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如何缓解过度劳动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话题。数字治理对农民工劳动供给存在改善农民工收入预期和增强健康权益可及性两种影响机制。加快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和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是加快构建缓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重要政策机制。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邦凡作主旨发言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邦凡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减贫政策创新”为题作主旨发言。探讨了培育新质生产力途径与方法、政策创新与全球减贫合作机制构建等深刻问题。以科技创新在减贫中的实践应用以研究案例,指出政策创新不仅可以为减贫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还可以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在案例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实践框架。
分论坛环节围绕“基层治理与政策过程”“公共服务与政产学研”“政策工具与政策评估”“数智治理与政策创新”等四个领域,60多名报告人作分享。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分论坛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为公共政策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与会学者认为,公共政策研究需与新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深化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此次论坛为推进公共政策研究的跨界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政策创新贡献了新的思想资源。